五四运动到底是怎么回事?

文章来源:微信公众号:读书人冯学荣

作者:冯学荣

明天是5月4日,是五四运动的纪念日。

今晚老冯用大白话,跟大家讲一讲,当年我们的五四运动,这场著名的爱国运动,它的前因后果,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这事要彻底讲明白,还得从甲午战争讲起。

1895年,大清打输了甲午战争,这件事在列强心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什么影响呢?影响就是:西方列强,开始彻底瞧不起大清了,原来你搞洋务运动,修兵工厂,建海军,发粪涂墙,那么多年,都是瞎胡闹,没卵用,连个日本都打不过。

于是列强产生一个很邪恶的想法:大清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国家,趁它还没被抢光,我赶紧占一块!然后顺利成章,列强在大清的国土上掀起了一股歪风,这股歪风就是:瓜分潮。

首先,1896年,东北和内外蒙古,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。

1897年,法国殖民者瞅中了广州湾(今湛江市),赖着不走。

最新崛起的帝国:德国,也在天津和汉口,拿了一小块地盘,作为德国租界。不过,从德国人看来,德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,它在大清的租界、地盘、势力范围,太小了。

从德国人看来,整个长江流域都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,华南地区则是法、美、日、英的势力范围,东北是俄国人的势力范围,德国人想:我们德国在大清的资本和商人数量庞大,我们也需要在大清有一块很大的殖民地,在和平年代,殖民地作为德国资本和商人的根据地,在战争年代,可以作为军事基地,抗衡英、美、法、俄、日等任何列强的军事压力。

可是,德国人瞅来瞅去,好一点的地盘,都被其他列强抢走了,当时只有一条比较显眼的漏网之鱼:山东。

对。只有山东。列强的势力,暂时还没彻底渗透到山东。所以,德国人盘算着:要把山东占了,打造成为德国殖民地。

侵占青岛时期,当时的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

可是,没有借口啊。抢东西,也得师出有名。德国人苦恼中。

但是,在1897年,借口来了。机会来了。

1897年11月1日,在山东曹州(今菏泽),当地的民间会党组织“大刀会”,有一伙江湖刀客,闯进德国人的教堂,把两个德国传教士给杀了,这两个德国传教士,一个名叫能方济,一个名叫韩理加略。

能方济

韩理加略

那么这些绿林人士,为什么杀这两个德国传教士呢?不知道。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:这是一起治安案件,不是政治事件。

但是,德国人闻讯,乐坏了,他们要把这起治安案件,搞成一个政治事件,为什么?因为这是德国侵占山东的绝佳借口。

于是德国人的军舰就来了,他们出兵青岛,把青岛给占领了。

德国传教士被杀之后,德国军队攻占青岛的清军兵营留影

然后,1898年,德国逼迫大清签了个《胶澳租借条约》,大清将青岛“租借”给德国,租期是99年。就这样,青岛就变成了德国人的殖民地。

德国青岛租借地示意图

德国人拿到青岛之后,疯狂移民,疯狂修筑各种大楼、马路、桥梁、下水道……而且,都是按照超过两百年的质量标准来修的,为什么?因为人家来了,压根就没想再走了啊。

这两幅都是德国人留在青岛的建筑的现状

当时的日本人对这一切,全部看在眼里,它眼红,但不说话。

然后时光一晃,16年过去了,到了1914年,这一年的世界,发生了一件大事,是的,你猜对了:第一次世界大战。

当时日本和英国是同盟,于是,在英国人的怂恿之下,日本出兵青岛,并很快就把德军打败,并把德国人赶走了。

历史老照片:日军用巨炮攻击青岛的德军

然后日本人盘踞在青岛,不走了。

当年的日本人三观很不正,他们认为:东亚的土地,与其让白种人拿走,不如让我们日本人占了。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,这时才慌了手脚,连连抗议,要求日本从青岛撤军。那么在次年,也就是1915年,日本派了一个名叫“日置益”的人,来和北洋政府谈判。

日本外交人员日置益

这个日置益呢,向袁世凯提出了“二十一条”要求。

啥叫“二十一条”要求呢?简单地说,主要是这些要求:

日本要求之一:青岛以后就归我们日本管了。

日本要求之二:我们日本在东北的殖民地延展至99年。

日本要求之三:中国最大的煤铁资源企业汉冶萍公司,必须和日本合办

日本要求之四:日本派顾问进驻中国的北洋政府,影响中国的财政、军事、政治、警察等各种国策。

日本要求之五:中国国防武器数量的一半以上,必须向日本采购,或者由中日合办制造,聘用日本技师,采用日本材料。

读者读到这里,是不是还没懂?好。老冯为你翻译成人话。

简单地说,日本人的意思是:我要你的东北,我要你的山东,我要你的矿产,我要控制你的国策,我要掌管你的国防。

听起来,会不会觉得脸红?要别人的东西,要得如此理直气壮?日本人的脑洞,到底咋回事?原来,当年日置益不但提出二十一条脸不红,心不慌,而且,他还作了解释,他的解释大意是这样的:现在世界大战,全球弱肉强食,你们中国弱小,没有能力保护自己,所以我们日本“有义务保全东亚”。写到这里,老冯嗅到一股浓浓的怪味。

读者朋友,你读到这里,会不会觉得日本人脑洞很怪?这相当于你的邻居闯进你家里对你说:现在治安不好,赶紧把你家的财物都搬我家里来,我有义务保护你的财物,你的明白?

好。那么当年袁世凯有没有答应呢?

袁世凯一开始不答应,他说日本人欺负我,我想和日本打。

袁世凯:我本想和小日本打一仗,可惜,军队不给力啊

于是,袁世凯召开了最高国防会议,在会上,袁世凯问他的一众将领:如果我们中国和日本打起来,我们有没有把握?

当时,袁世凯最信任的将领段祺瑞等人,站出来说:回大总统,假如日本发动进攻,我们在青岛,只能抵挡24小时。

24小时!

这个冰冷的两位数的阿拉伯数字,彻底击垮了袁世凯的雄心。会上各将领一致表态:打不过。万万不能打。一打就是亡国。

袁世凯丧失了打仗的胆量,冷静下来,他使了个手段,把日本勒索中国的事,告诉了英国、美国等西方列强。这招管用,果然,这些西方人担心日本人独占中国,他们找日本抗议了。

日本人害怕英美等西方人联合起来对付它,所以日本稍微作出让步,最终签署的版本,叫《民四条约》,删除了“日本派顾问参与中国政治、日本垄断中国国防武器”这两点,不过,山东、东北什么的,没保住,都允许日本长期占据下去。

那么又过了三年,到了1918年,第一次世界大战,打完了。

于是呢,在1919年,巴黎召开了一次和平大会,史称“巴黎和会”,开会谈啥呢?答案是:开会讨论如何处置德国等战败国的各种遗留问题。

当年,中国的北洋政府派了外交官陆徵祥、顾维钧、王正廷等人,去参加这个和会。

北洋政府派赴巴黎和会的三个主要外交代表

在巴黎和会上,我国代表提出: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打完,德国投降了,我们中国是参战国,也是战胜国,依照公理,战败国的东西,归还战胜国,所以,青岛应当回归中国。

但是,当时青岛在日本人的手中,于是,英、法、美等西方列强问日本:中国想要回青岛,你们给不给?

日本说:不给。为什么?因为有《民四条约》,中国的北洋政府签字“同意”的:青岛归日本了。

于是,英、法、美代表对陆徵祥、顾维钧说:你们和日本签的条约,我们看了。青岛不能回归中国,应当归属日本控制。

然后呢,陆徵祥、顾维钧等人,拍了电报回北京总部,请示。

总部回电说:青岛能争取就争取,如果争取不了,那就算了。

不过呢,此时在北京有个人物,名叫林长民,这个林长民呢,就是广州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的堂哥,也是林徽因的爸爸。

爱国热心人士林长民和女儿林徽因合影

林长民对政界的消息很灵通,他获知北京打算放弃青岛的消息,义愤填膺,挥笔写下《外交警报敬告国人》一文、并于1919年5月2日刊发在当时北京的主流报纸《晨报》,林长民在文中呐喊:“青岛保不住了!山东要亡了!国家要亡了!”

一石,激起千层浪。

北京舆论哗然。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,呼之欲出。

于是,5月4日上午10时,北京十三所大中专院校共约三千名爱国学生,举行了大型抗议,他们打出“外争国权,内惩国贼”、“取消二十一条”、“还我青岛”等口号,从海淀区的马神庙出发,当时的目标,是去东交民巷,外国使馆区。

那么当天的爱国学生,去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区,干什么呢?答案是:他们要找美国公使,要求美国站出来,主持公道。

爱国学生到了美国公使馆,送上一份提前写好的《陈情书》,不过,很不凑巧,当天美国公使,外出度假去了,没人接见。

怎么办呢?这个时候,学生当中有人提出来:“四年前的《民四条约》,就是曹汝霖这个亲日官僚卖国贼,主持牵头签订的,我们到赵家楼去,找曹汝霖算账!”

曹汝霖,民国初年亲日派官僚,抗战期间在北平和日本军界、商界来往密切,后去台湾,再后来去美国,1966年在美国辞世

于是,爱国学生们一致同意,调转方向,往长安街以东的曹汝霖的住所(赵家楼)方向进发。

说到这里,老冯插个话,曹汝霖的住宅,应该叫“曹家楼”才对呀,为什么叫“赵家楼”呢?

原来,曹汝霖当时住的这幢大房子,原本是明朝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(亡于1576年)的府邸,后来几经易手,到了民国初年,变成了北洋政府亲日派大官僚曹汝霖的住宅,但是,由于“赵家楼”历史名气太大,所以,北京的老百姓,还是管它叫“赵家楼”。

赵家楼的现状,是北京一家名叫“赵家楼饭店”的酒店,接受广大住客订房(非广告)

为了把事说清楚,老冯再插个话:当年的《民四条约》,到底是不是曹汝霖牵头成事的呢?

答案是:曹汝霖确实在当年《民四条约》这件事里面扮演了关键的协调、跑腿的角色,而且曹汝霖是清末著名的留日学生,也是民国初年北京出了名的亲日派官僚,和日本人来往很密切,他担任交通总长期间,确实给了日本许多利益,因此当时北京的爱国学生,很讨厌曹汝霖这一类的亲日派官僚。

那么呢,爱国学生们浩浩荡荡,来到赵家楼,高喊口号:“卖国贼曹汝霖,你给我出来!”

曹汝霖此时害怕极了,他在家中的阁楼里,躲了起来,再后来见势不妙,从后门偷偷溜了。

爱国学生冲进赵家楼,搜啊搜,翻了个底朝天,都搜不到曹汝霖,于是就放了一把火,把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,给烧了。

历史上著名的“火烧赵家楼”,简单地说,就是这么回事。那么,我们的五四运动,火烧赵家楼,有没有收到社会效果呢?客观地说,答案是:有。

“火烧赵家楼事件”发生之后,北洋政府感到了巨大的压力,也发现了自己以往在国家大事上面,确实态度太软蛋、太没骨气、太怕事了,所以,遭到爱国学生的抗议,并不冤枉。

于是,“五四运动”促使北洋政府进行反思。作为结果,北京拍了电报到巴黎,对“巴黎和会”上的中国代表说:国内舆论压力巨大!不许你们在和约上签字!我们不能承认日本占有青岛!

经过我们的五四青年这么一抗议,在巴黎和会上的陆徵祥、顾维钧、王正廷等代表,反而有了底气,于是,他们在和会上,把和约的草稿纸一甩,说:这种卖国条约,我们中国不签!然后,头也不回,扬长而去。

是不是很帅。

不但如此,北洋政府迫于舆论压力,1919年6月10日,他们开除了曹汝霖、章宗祥、陆宗舆三个亲日派官僚。

就这样,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。

不过呢,日本人也死赖在青岛,不走。

那么,试问青岛后来是如何回归祖国的呢?

答案是这样的:

在以爱国学生为代表的强大的国民舆论压力下,北洋政府采取“以夷制夷”的手法,积极拉拢美国来牵制日本。美国果然担心日本在亚洲做大做强、最终会影响美国的利益,于是在1921年,美国牵头召开“华盛顿会议”,并于次年迫使日本签署了“旨在保全中国领土主权完整、经济利益各国均沾”的《九国公约》,公约要求:日本在签约之后,从青岛退出。

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白人国家的压力之下,日本服软了。

1922年,青岛回归祖国仪式

1922年2月4日,日本和北洋政府签署《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》。签约之后,日本从青岛撤军、把青岛还给了北洋政府。

none

暂无评论 >_<

悄悄话

搜索